氣孔是一種常見的鑄件缺陷,其形狀一般為球形、扁圓形或長條形。氣孔形成的原因是在金屬液凝固時,鑄件某一部位的局部氣體壓力超過了金屬液的壓力。氣體總是順著阻力最小的通路流動,通常都朝著鑄件的上部移動。侵入氣孔或析出氣孔也會使鑄件的表面呈現(xiàn)凹囊狀孔洞或形成皮下氣孔。
1. 鑄件和模樣設(shè)計
(1)芯頭或出氣孔不足;
(2)鑄件設(shè)計不合理造成金屬液壓頭不夠;
(3)氣體匯聚在分型面上,會在分型面處產(chǎn)生氣孔。
2. 砂箱及其準備
(1)箱帶距型面過近;
(2)箱壁距型面過近;
(3)上箱太淺;
(4)直澆道和冒口距箱帶或箱壁過近;
(5)離心鑄造用金屬型壁上的出氣孔不夠。
3. 澆冒口系統(tǒng)
(1)壓頭太低;
(2)引起湍流的澆注系統(tǒng);
(3)能造成斷流的澆注系統(tǒng);
(4)冒口的高度或尺寸不夠 ;
(5)直澆道或內(nèi)澆道設(shè)計不當。
4. 型砂
(1)型砂中水分過高;
(2)造型材料的透氣性差;
(3)型砂中混有外來雜質(zhì);
(4)型砂中有小團塊狀的粘土;
(5)型砂混制不良;
(6)發(fā)氣材料的顆粒太粗;
(7)涂料中發(fā)氣材料的含量過多。
5. 制芯
(1)砂芯未烘干或未硬化;
(2)粘結(jié)劑加入量過多;
(3)砂芯的透氣性不好;
(4)砂芯排氣不暢;
(5)金屬液進入出氣孔;
(6)砂芯粘結(jié)劑用量過多或水分過多;
(7)砂芯的涂料層太厚、破損或未烘干;
(8)芯砂或涂料中的發(fā)氣材料太多;
(9)砂芯在儲存過程中或在砂型中吸濕返潮;
(10)吊鉤、鐵絲或吊具暴露在砂芯外;
(11)砂芯中的冷鐵或填縫材料未干;
(12)砂芯吊鉤或吊架處填砂后未烘干;
(13)砂芯中混入諸如草根、樹葉、焦炭、煤塊等夾雜物;
(14)芯砂混合不良。
6. 造型
(1)冷熱材料相遇;
(2)砂型通氣不良;
(3)砂型未干透;
(4)在特定條件下舂砂方法不當;
(5)砂鉤、固砂木片、芯骨或箱帶距模樣太近;
(6)砂鉤上浸涂的泥漿過厚;
(7)濕型修型或修補過度;
(8)封箱泥條太濕或距型腔太近;
(9)澆口杯和澆注系統(tǒng)太潮濕;
(10)砂箱中填砂不足;
(11)脫模劑用量過多;
(12)砂型的涂料或涂膏抹得過厚或未烘干。
7. 金屬成分
凡能改變金屬液中氣體溶解度的因素,都是與氣孔缺陷有關(guān)的主要因素。
8. 熔煉
(1)鋼:金屬液在爐中進行長時間和劇烈的沸騰,能使金屬液中的氣體逸出;
(2) 鑄鐵:因氣孔而報廢的鐵鑄件,其中大多數(shù)是由于澆入砂型的鐵液溫度過低造成的;
(3) 有色金屬:大多數(shù)有色金屬都很能吸氣。
9. 澆注
(1)使用冷的、潮濕的或未烘烤過的坩堝或澆包;
(2)金屬液澆注溫度低;
(3)澆注時斷流;
(4)澆注時澆包或坩堝抬得過高;
(5)澆注緩慢。
10. 其他
(1)使用生銹、鍍鋅不良、已氧化或吸濕返潮的冷鐵、芯撐、芯鐵絲等;
(2)離心鑄造中離心力不夠、轉(zhuǎn)速低。